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
编号:13118927
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思考(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8期
     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中学生暴力的产生是青少年本身因素以及外界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Powers,2013; Dilalla,2002;王超,2005)。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进行探究,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心理发育不成熟

    个体的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和生理的协调发展是个体保持身心平衡、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青少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阶段青少年身体发育迅速,基本可以达到成人水平,但其心理发育则相对缓慢,处于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基本呈现为半成熟、半幼稚型。这就造成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一致,也正是这种不平衡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随着身体逐渐强壮、成人化,青少年会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进而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面对一切,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听从其他人的意见,这就使得他们常处于和成人对峙的状态。但是他们又很依赖父母,希望父母能够理解自己,并给予支持。然而许多父母不能正确处理这一时期和孩子的关系,直接导致了青少年的情绪无处宣泄。他们通过破坏公物,辱骂他人,伤害他人的方式发泄情绪,最终产生攻击性行为。
, 百拇医药
    处于青春期的少年,特别是男生,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会展现出非比寻常的勇敢,但这其中往往伴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在遇到事情时他们会很冲动地上前,只为了表现自己的“勇敢”,而不顾及后果。许多攻击性行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实施冲动性攻击行为后,青少年又常常感到后悔,他们发誓不会再有类似的行为发生,但事实上却又经常犯错(刘彩萍,2008)。因此,青少年的勇敢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机率。

    (二)自我同一性发展紊乱

    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是个体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期,经历着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心理冲突。如果青少年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心理冲突,便会造成自我同一性发展紊乱,最终导致消极自我同一性。

    消极自我同一性是指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个体形成了社会不认可的,反社会或社会不能接受的角色。具有消极自我同一性的少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未来充满迷茫;在面对问题时,不会过多考虑道德法纪,只是按照自己的本能行事,具有高度的攻击性,如不加以控制,很容易造成暴力犯罪。因此,消极的自我同一性也是造成青少年攻击性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 百拇医药
    (三)情绪两极化,易冲动

    青少年都会遇到共同的问题——青春期的到来。青春期不仅给青少年带来成长的乐趣,同时也带来相应的烦恼,各种问题的接踵而来,使青少年难以应对。其中比较典型的问题有:由于外形的转变,青少年困惑于如何在大家面前展现全新的自己,并获得大家的喜爱;觉得父母不能够理解自己,常与父母处于对峙状态;不知如何面对在同伴之中地位的改变。这些问题的积累便造成了青少年情绪的两极化、易冲动。

    Larson等(2002)对青春期学生的研究表明,青春期早期青少年情绪状态的积极性方面较少,到了青春期后期稳定性增加,起伏变化逐渐趋缓。压抑,就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产生多方面的愿望和需求,但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很多需求是得不到满足的,这使得青少年常常处于压抑状态。长时间的压抑使他们急于寻找发泄的途径,很多青少年会选择攻击自己身边的人和物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 http://www.100md.com     反抗心理在青少年中也很常见,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是强硬、粗暴。在面对某些外在力量时,大部分的青少年会选择以暴力的方式去对待,并且这种反抗发生迅速,常令对手反应不及,无法应对。这时候的青少年听不进任何劝导,并且认为自己的行为很正确,十分英勇,值得夸赞,这大大增加了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

    (四)道德判断发展不完善

    道德判断能力是个人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对某种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王芳,等,2008)。Murray等(2006)发现,道德判断会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依据科尔伯格(1984)的道德发展理论,青少年期的道德判断主要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为主,即天真的利己主义和“好孩子”定向。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在处理问题时较重视同伴关系,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因此,其在处理道德规范方面的重大问题上会有所欠缺。青春期的少年较敏感,常会和身边的同学发生冲突,而这些冲突往往是以暴力的方式结束。其原因在于:首先,青少年发生冲突时会向身边的朋友求助,但由于其对道德规范方面的认识较少,因此,最终的建议往往是用武力解决;其次,青少年身边还会存在许多“看客”,他们对使用暴力解决冲突抱着支持的心态。这也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越来越频繁。
, 百拇医药
    (五)人际交往侧重心灵沟通

    青春期的少年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时,会表现出焦躁不安。他们内心极度需要倾诉,但父母往往理解不了这种感受。因此,他们急切希望能找到和自己相近并能够互相理解的同龄伙伴。青少年非常注重朋友的质量,他们认为朋友间一定要同甘苦、共患难,并且希望朋友间能够用心交往、坦诚相待、保守秘密。

    近年来,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对其身体攻击的影响已引起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高品质的朋友关系(如朋友间相互支持、信赖及关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和很多社会关系一样,同伴关系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具有消极的一面,如发生冲突。冲突往往出现在同伴之间意见出现分歧时,这种意见不合会从刚开始的和平争论发展到后来的强烈争吵。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冲突常常伴有敌意和愤怒,也包含攻击性行为。因此,人际交往侧重点的改变也是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

    五、结语

    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掌舵者,其身上发生的任何细微问题都需格外注意,并给予足够关注。家长和学校作为青少年的榜样和管理者,在青少年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一定要尽到相应责任,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教育。学校方面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制定相关管理规定,从根本上遏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社会大众需要集体行动,遏制不良风气,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沈阳,110034)

    编辑/丁尧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吕晓敏 张野 张珊珊 张瑜)
上一页1 2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